“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却就这样烧掉。”初级油藏工程师拉尼姆·塔赫卢布·卡兹姆(RaneemTaghlub Kadhim)心里不是滋味。
2017年,大学刚毕业的卡兹姆通过招聘进入哈法亚油田,成为项目上的一名本地女工程师。初来乍到的她被分配到油藏开发部门,师从中国专家刘照伟。据卡兹姆回忆,“一开始真的很紧张,刘先生工作经历丰富,我怕跟不上他的步伐”。
1976年,地质人员在这片土地下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气藏,后得名“哈法亚”。然而,由于开采难度大,又缺乏技术和资金,油田长期处于基本未开发状态,日产原油不到一万桶,产量微乎其微。
编者按
星辰大海,青年同行。期待您和“出海”企业的故事,成为世界时代潮声中的永恒坐标。
2024年6月8日,伊拉克总理穆罕默德·希亚·苏达尼(Mohammed Shia'al-Sudani)亲自参加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投产庆典。苏达尼表示,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是伊拉克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石油在伊中油气领域合作中表现优秀,中国是伊拉克的好朋友和重要经济伙伴。
2010年3月,哈法亚油田建设正式破土动工。拉夫塔作为地质工程师,与中国同事一起分析岩心样品、创建地质模型。没有现成道路,没有营地设施,都要从零开始搭建。语言不通是最初的障碍,中国技术人员通过手势和英语耐心传授经验,“中方工程师经常拉着我到钻井现场,教我看岩屑,判断油层。”拉夫塔说。
当第一批建设者踏上哈法亚油田时,眼前是连绵的盐地和稀疏的灌木。8口落后的旧油井零星散落,夜晚只有点点火炬的微光。“几乎什么也没有。”公司开发部经理刘照伟回忆道。他和工程部经理胡元甲是首批踏上荒原的中国工程师,“但那时候刚大学毕业,年轻,一腔热血。”
“他永远是我的榜样”
很快,这片沉寂已久的油田呈现出勃勃生机:钻机林立,管线蜿蜒,人声鼎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哈法亚油田从无到有,快速成长为伊拉克南部新的油气生产区,开始贡献可观的油气产量。
浪潮奔涌,青年当先。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正以创新之姿跨越山海。他们不仅是经济合作的践行者,更是文明互鉴的筑桥人。他们的故事,是青春与世界的对话,是责任与热忱的交响。
伴随着天然气处理厂的建成,燃烧在哈法亚油田的火炬得以熄灭,当地电厂开始以天然气为燃料,减少了空气污染。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观念的转变——人们看到了资源综合利用的价值。“以前没有意识到,如今发现每一立方米气都是财富。”卡兹姆感慨地说,“这个观念转变对伊拉克未来非常重要。”
夜幕降临,油田上空常年燃烧的火炬,既是发掘能源的标志,也象征着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
让我们共同编织这张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叙事之网,让每一次开拓都被看见,让每一份善意都有回响。欢迎通过邮箱chinayouthdaily@cyd.cn联系我们狗子28登陆,让我们一起展现中国企业在全球发展中的创新实践,讲述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进程中的青年故事、中国故事、世界故事。
改变“火炬”命运的时机到了。公司积极与伊拉克石油部、米桑石油公司协调沟通,推动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GPP)的建设。该项目于2020年10月破土动工,2023年9月机械竣工。一座2000万吨级现代化大油田在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拔地而起。
刘照伟见证了这一切。作为一名有20多年经验的中国油田专家,他参与了哈法亚从初期建设到全面投产的全过程。“最初条件非常艰苦,生活区就是搭帐篷,物资全靠国内运来。”刘照伟曾感慨,“但再难,我们也要把这个项目干成示范工程。”
对伊拉克而言,哈法亚油田不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和经济收入,更培养了一支本土技术和管理队伍,孕育出自力更生的希望;对中国石油企业来说,哈法亚油田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意义——超越简单的商业利益,通过“传、帮、带”把知识和友谊根植他乡,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哈法亚的各个角落。年轻的防腐工程师伊斯梅尔在中国师父的带领下,很快从新人成长为管道防腐项目的骨干。他坦言,刚入职时连防腐涂层厚度计都不会用,是中国师父教会了他设备操作和数据分析。“他总是说,防患胜于补漏。”伊斯梅尔笑着模仿导师的口头禅,“我也会把这些经验传下去。”
中石油牵头合作伙伴对哈法亚油田的大规模开发,对经历多年战乱的伊拉克来说,是重振能源工业的重要一步;而对于阿米尔·拉蒂夫·拉夫塔(Ameer Lateef Lafta)这样的当地年轻工程师来说,则是见证家乡改变的宝贵经历。
“有时候,我会站在高处眺望油田。它是从一片荒芜变成现在这样的,这是我的青春。”胡元甲感叹道。如今的哈法亚油田,犹如夜色中的灯海。15年的中伊合作已结出累累硕果。
伊拉克米桑省东南部的平原上,曾经只有烈日与荒地。
荒原上的起点
时至今日,哈法亚油田已拥有400多口油水井、5个高压注水泵站、3个油气中心处理厂、1个天然气处理厂,年产油气当量超过2000万吨,成为伊拉克南部的主要油气产区之一。曾经荒无人烟的偏远油区,如今灯火通明,俨然一座沙漠能源新城。
2009年12月,在伊拉克第二轮石油合同招标中,中国石油携手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获得哈法亚油田作业权。十几年来,中石油(伊拉克)哈法亚公司的同事们亲历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油田产量从日均不足万桶跃升至高峰日产量40万桶;天然气处理厂拔地而起,年产量2.27亿立方米的清洁天然气用作供电,点亮万家灯火。
哈法亚油田工作现场。中国石油(伊拉克)哈法亚公司供图
哈法亚油田靠近两伊边境,自然环境和安全形势恶劣。夏季白天极端炎热,常达50摄氏度。“那感觉就像在火炉里烤。”胡元甲笑着说,“白天地表温度能煎蛋,夜里又有毒虫钻衣缝,叮一下半个月好不了。”
然而,刘照伟的耐心和严谨很快消除了徒弟的顾虑。对于卡兹姆提出的每个问题,刘照伟都会仔细讲解。在刘照伟的指导下,卡兹姆参与了多个关键油藏开发方案的制定。一次在分析某口井时,发现存在储层伤害问题,团队对此展开讨论。她和多数同事建议采用酸化作业,但刘照伟认为进行酸洗更好。最终事实证明,酸洗是正确的选择。“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团队意见和耐心沟通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卡兹姆说。
两年后,一期工程建成一座日产10万桶级的大型油田。
曾经的荒原已然蜕变为能源基业的热土,油气藏正在化作希望的光亮。
更严峻的是安全形势:那几年伊拉克局势动荡不安,营地附近不时传来零星枪声,武装巡逻队日夜守护着油田;即便是现在,每几个月也会有地方冲突的子弹从天空划过。“刚来时每个人心里都有些打鼓,但我们是安全的,也明白自己的使命。”胡元甲说。
在这些火炬是用来燃烧伴生气的。原油开采过程中,伴生气会和油体同时析出,主要成分是甲烷至戊烷的饱和烃,可能含少量二氧化碳、氮气或硫化氢等非烃类气体。伴生气经过处理后便是家喻户晓的“天然气”。胡元甲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伴生气是“好东西”,可以提炼出多种优质资源,只是投资效益不如原油,因此很多油田会把伴生气燃烧掉。
中伊携手书写的能源传奇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互利共赢的生动缩影。哈法亚油田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为伊拉克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成为伊拉克南部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
哈法亚15年的开发历程,不仅是能源工程的崛起,也是人才成长的故事。在这里,有许多师徒和“传帮带”的故事,刘照伟就是卡兹姆的师父。
另一位地质师拉夫塔则在中国导师的帮助下,于2015年前往中国进修了半年地质建模技术。归伊后,他把所学应用到哈法亚的新井规划中,大大提高了钻探成功率。“中石油就像一所学校。”拉夫塔说。
把火炬变成灯火
目前,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伴生气年处理量30亿立方米,每年可生产清洁天然气22.7亿标准立方米,清洁天然气为当地酷热的夏天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了用水用电等基本民生需求和社会安定,成为环保示范项目。
在中国师傅们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伊拉克本地青年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走上重要岗位。目前已有1900多名伊拉克籍员工在哈法亚公司工作,公司本地率达到80%。
“师父给予我指导,但也让我有足够空间独立处理问题。他教会了我‘纪律性’和‘耐心’。”卡兹姆说,她从师父身上学到“没有迈不过的坎”,这让她对以后的事业更有信心。如今,卡兹姆已经能够独当一面,负责油藏动态分析工作。“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在同一团队,但遇到问题我仍会向刘先生请教。他不仅是我的导师,也是我永远的榜样。”卡兹姆说。
为此,本报特开设“扬帆‘企’航”栏目,记录中国企业出海征程中的灼灼微光。我们期待您的线索:或许是沙漠中建起医院时当地孩童的笑脸,或许是深海钻井平台上中外工程师击掌的瞬间,又或是文化交融中一个打破偏见的温暖细节。
回忆往昔,每一位亲历变迁的员工都忍不住唏嘘,拉夫塔也不例外,“这些灯火是伊中两国人民并肩奋斗的光芒。”他说。
展开剩余87% 发布于:北京市为更好地缩短建设周期、降低现场施工难度狗子28登陆,中方团队将地面工艺模块提前在国内工厂进行预制,然后以“撬块”形式运至现场拼装,就像搭积木一样快速建成地面场站。这种模块化工程思路有效规避了当地高温和治安对现场施工的不利影响,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